在城市化进程狂飙突进的当下,东莞以一种近乎“逆行”的姿态靠谱的配资平台,为一座明代城墙按下了暂停键——
东莞叫停投资2亿元的城市更新项目,转而将3000平方米的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现场完整保留,并重新规划建设遗址公园。
万物有所生,而独知守其根。这一决策背后,是“世界工厂”对自身历史文脉的深情回望,也是一次城市发展的深层转向。与历史共生的“城长”,将在更深维度下,为东莞转型突围增加另一重底气。
南海卫城墙遗址毗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迎恩门城楼。
一纸“停工令”
拆解城市发展的价值排序
对东莞而言,当南海卫城墙遗址在“东莞记忆”项目考古勘探中“惊现”时,不是一道关乎城市建设的单选题。
显然,在投资2亿元的记忆墙工程面前,一段凝固的历史文明是无价的。
现代化城建为历史遗址“让路”,是东莞对“唯GDP至上”的思维纠偏。东莞用行动证明的是,历史文化遗产从不是城市更新的成本,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。
当“东莞记忆”发现记忆,东莞在今天留下的记忆,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。
东莞的决心,从今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(扩大)专题学习会看出。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将专题学习会“搬”到考古现场,创新以“实地调研+辅导报告会”方式,推动东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南海卫城墙遗址清理出土明清时期城墙基址及其配套道路、排水道等设施,同时发现城内建筑基址群与生活用水井等遗迹。
专题学习会强调,要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更好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、延续城市文脉,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。
顶层设计的转变,让文物保护不再是文旅部门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成为城市规划、管理、建设,甚至发展的刚性约束。当“先考古后出让”“先考古后建设”“先调查后建设”写入制度,当文物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,东莞正在构建的,是一套以文化价值为底色的工业大市发展新范式。
治理逻辑的成熟离不开东莞多年赓续城市文脉的系统实践。东莞有15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,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,是全省市域单位面积国保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。在文化强市建设统领下,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,东莞擦亮历史文化和莞邑文化,也刷新了外界对“世界工厂”的刻板想象。
一个遗址公园
看见“让文物活起来”方法论的新注脚
南海卫城墙的考古发现,恰似一把打开城市记忆的钥匙。
埋于地下的明清时期城墙基址及其配套道路、排水道、城内建筑基址群与生活用水井、大量建筑构件及生活器物,记录从宋代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的东莞变迁,实证东莞作为“粤海第一门户”在明代广东军事海防体系的重要地位,还证明了东莞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重要节点。
东莞的智慧在于,没有将遗址就地回埋或者简单封存,而是将其用“文化遗产+”模式,以“活”的姿态融进城市——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,让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产生化学反应。
遗址公园的规划中,也能展现出东莞文物保护利用的决心:设置考古展示区,让公众见证“历史重现”的过程;联动周边历史街区活化,形成文化生态群落;既要满足普通公园的公共服务、互动交流功能,也要兼具考古科普及考古发掘工作延续的功能。
2025年上半年,东莞将启动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工作,公园面积约2.5公顷。
这种保护性开发模式,既不同于“博物馆式”的静态展示,又规避了过度商业化的破坏,在历史的真实性与城市的功能性之间作出了精妙平衡。
不难想象,当遗址公园与儿童活动空间、生态景观有机融合,文化遗产将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,而是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城市肌理。
这种创新实践,在东莞早有成功先例:清代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可园实现古建筑群与博物馆功能的共生;紧邻国家级抗战遗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,东莞建成广东规模最大、设置水平最高的遗址类抗日战争专题博物馆;在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,东莞建成鸦片战争博物馆,2024年观众量居全省博物馆首位……
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,将成为东莞“让文物活起来”方法论的最新注脚。
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围绕迎恩门节点进行展开,由迎恩门中轴广场、北侧考古遗址公园和南侧西城楼公园三部分组成。图为西城楼公园。
一场文物保护
工业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旅突围
城市的竞争通常要经历拼经济、拼管理、拼文化的三个阶段。抓住“文化+”的乘数效应,成为近年来国内网红城市出圈的突围“法宝”。
作为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城市,东莞并没有丢掉历史之根、文化之魂,而是“左手护住历史根脉,右手推开发展之门”。东莞有着近5000年的人类活动史、近1700年的建县史和近1300年的建城史,于1991年就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。
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,是东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里程碑,也是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。
文旅融合产生的经济效益正以更大力度重塑着城市经济地理。在保护传承思维之上,东莞可以跳出“重制造轻文化”的桎梏,以全域文旅思维开发南海卫城墙遗址公园。
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与可园、虎门炮台、石龙名镇等众多文化瑰宝,共同构筑起东莞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品牌体系,提升东莞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,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因子。
鸦片战争博物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观众。
同时,东莞正重点打造虎门炮台旧址公园、“东莞记忆”、石龙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项目,构建全新的历史主题旅游动线,更好发挥旅游对文化遗址的保护传承活化作用。
立足“海防重镇”“海丝节点”的历史坐标,东莞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化的多维标签,用更立体、多面的文化身份,让文化遗产和工业文明共生共荣。
当下,“产业融合+全域联动+文化破圈+流量变现”的方式重塑了不少城市的文旅格局。
如果说,泉州的出圈证明了流水线上的“硬实力”与古厝里的“软故事”,可以共绘一座城的美好未来,那东莞可以证明,世界工厂的“强外在”与历史名城的“软内核”,可以让一座城市获得穿越周期的力量。
正如新闻发布会所言:“当我们用考古刷子扫去城墙的尘埃时,扫亮的是整座城的文化自信;当我们把遗址公园标注在地图上时,标注的更是东莞人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。”
一座以人为本的城市,应该是不同时空文明层的共生体。放眼今天的南海卫城墙遗址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明代卫城的营造智慧,还有一座现代化城市对历史的深情回望、对文明传承的深刻思考。
文字:南方+记者 马新杰 靳延明
图片:南方+记者 龚名扬 何绮莹靠谱的配资平台